微量粘度计通过快速样品测量确定所需稠度,这一功能在科研、工业生产及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价值。其核心优势在于高效、精准、低耗,能够满足小样本量、快速响应的测试需求。以下从技术原理、操作流程方面分析:
一、
微量粘度计技术原理:微量样本与高精度传感的结合
1.微量样品设计
粘度计通常采用锥板式或双筒式传感器,仅需0.1-1mL样品即可完成测量,显著降低材料消耗(尤其适用于昂贵或稀缺样品,如生物制剂、高分子材料)。
样品腔体设计优化,减少残留和清洗难度,支持快速切换不同样品。
2.高精度传感与快速响应
配备高灵敏度扭矩传感器或振动式传感器,可捕捉微小粘度变化。
结合高速数据处理算法,实现毫秒级响应,确保动态粘度测试的准确性(如监测剪切速率变化时的粘度曲线)。
3.温度控制技术
集成半导体制冷或帕尔贴温控模块,温度范围覆盖-50℃至+200℃,精度±0.1℃,满足不同温度下的粘度测试需求(如润滑油低温流动性评估)。
二、微量粘度计操作流程:三步完成稠度快速测定
1.样品加载
使用微量移液器或注射器将样品注入测试腔体,避免气泡产生(部分型号支持自动进样系统)。
关闭腔体并启动密封程序,确保测试环境稳定。
2.参数设置与启动
通过触摸屏或上位机软件输入测试条件(温度、剪切速率、测试时间等)。
选择预设测试模式(如单点测量、连续斜率测试、循环测试)或自定义程序。
3.数据获取与分析
测试完成后,系统自动显示粘度值、温度曲线及剪切应力数据。
支持数据导出(CSV、Excel格式)或直接打印报告,部分型号可生成粘度-温度/剪切速率关联图谱。
